由浙江大学承担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孕育环境灾害与可持续防控的基础研究”揭示了高厨余垃圾的三阶段降解稳定化规律,提出填埋场灾变从被动控制到主动调控的可持续防控理论体系,为填埋场环境灾害可持续防控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基础。
提起生活垃圾填埋场,人们很容易想到刺鼻的味道和乌黑的渗沥液,这主要是由垃圾中有机质的生化降解造成的。垃圾进入填埋场后在微生物和化学作用下发生生化降解,使得垃圾的固相质量损失,同时释放出渗沥液、填埋气和污染物溶质。国民的生活习惯使得我国各大城市厨余类垃圾含量高,其厨余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分别高达60%和50%,显著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的22%和27%。我国高厨余含量的垃圾常被称为“湿垃圾”,而欧美发达国家高纸类含量的垃圾常被称为“干垃圾”。高厨余垃圾填埋后快速降解,产生大量渗沥液和填埋气,造成填埋场渗沥液水位高,液气运移相互阻滞,极易引发三大环境灾害:
(1)垃圾填埋体失稳滑坡,导致大量有害渗沥液及固体废弃物外泄,污染城市地表环境;
(2)填埋场底部渗沥液导排系统和防污系统的负荷高,难以长期服役,造成渗沥液渗漏污染地下水土环境;
(3)填埋气导排不畅、收集率低,加剧了填埋气(恶臭)无序扩散,污染城市空气。
由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高厨余含量的组分特点和垃圾填埋量巨大的现实,填埋场的三大环境灾害防控难度大,渗沥液排放量大,填埋气资源化水平低,欧美发达国家的“干垃圾”填埋技术难以解决我国“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重大战略需求,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可持续填埋技术。依托环境岩土工程领域**973项目“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孕育环境灾害与可持续防控的基础研究”,在填埋场孕育三大环境灾害机理及防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灾变源主动调控及屏障全寿命服役,有效控制了填埋场环境灾害,实现垃圾处置的无害化;通过大幅增加单位土地面积填埋量,减少渗沥液产量,实现固废处置的减量化;通过高效收集和利用填埋气,实现固废处置的资源化。
(作者:程力扫路车)